我们今天的乡愁在哪里?
文/范海辛
在这硝烟弥漫,酷热难耐的盛夏时节说乡愁,似乎有些不合时宜,但也很无奈。说到乡愁,不禁令我想起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小诗《乡愁》。
乡愁是在外游子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,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。我们现在把这种情感引申指代,乡愁可以变为家乡山水与风土人情。像我这类从小居住在大城市,没有乡村之根的城里人,我们的乡愁如电影中的蒙太奇,不是确定的、具体的,而是对一种传统农耕社会泛泛空灵的思念,只能靠时不时的农家乐旅游来排遣、寄托。
那么除了我之外的那些大部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国人而言,你们的乡愁又在哪里呢?前几日看到网上有篇叙述当下农村景象的文章,读后的感觉十分可怕可悲,不说农村里青壮年大部分去了城市,留下的人中,也不见传统的淳朴人伦,所剩唯有衰败和溃烂,人们关心的,念兹在兹的除了金钱就是肉欲。乡愁没了,留下的只是一具缺失灵魂的躯壳。
由此想到孙立平先生的批评,他在几年前就直言,我们这个社会不仅官员和上层充满了腐败,整个社会实际上也处于溃烂状态之中,在这种社会里寻找乡愁,岂非刻舟求剑?
乡愁遍寻不着的情况下,移民才是上策,然而我辈却是“贫贱不能移”。贫者,钱不多也;贱者,年近古稀,垂垂老矣。
那么造成乡愁不再的原因何在?我以为这是一种社会病,按照尹保云先生的观点,是现代化的通病。现代化是传统社会的必由之路,但是搞不好也会走偏,走到邪路上去,于是社会百病丛生,遍地是灾。
那么既保留乡愁,又有现代化的物质水平,这样的社会现在有没有?当然有,而且不少,不说欧美,东亚的日本韩国也有,所以现在有本事的都在移民或准备移民,只有我辈“贫贱不能移”。
除了移民,还有一途也能让我们中国人找回乡愁,这就是诗人余光中居住之地,台湾。凡是去过台湾的国人,尤其是中年以上的,会发现我们华人也可以如此真诚、善良地对待陌生人。要论高大上,台湾许多城市比不上上海,但是台湾人的热情礼貌真诚,却是我们的向往——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乡愁。
孔孟之道,知书达礼,这是中华一以贯之的传统,这方面,台湾比我们保留的多,保留得好。我们这些年都干什么了?革命加建设,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西方人送来的礼物,于是我们消灭乡贤,剿灭四旧,然后又是一切向钱看地搞建设。台湾也搞建设,也接受了西方的礼物,但是没有搞革命,多少保留了民族的乡愁。
而现在,
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,
我在这头,
台湾在那头。
2018-8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