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语言学来看巨婴现象
2018-06-29 13:21:36
  • 0
  • 0
  • 10

从语言学来看巨婴现象

文/范海辛

近日翻看以前的语言学笔记,翻到语言四个功能时,引起了我的一番联想。语言的四个功能分别是:1)表达;2)交流;3)描述;4)论辩。前两个是低级功能,动物一定程度也具备;后面两个是高级功能,只有人才具备。譬如幼儿,刚学会讲话不久的学龄前儿童,掌握语言的表达和交流是没问题(肚子饿——表达;妈妈,有人敲门——交流),但是你要他描述某个事物,往往力不从心(要分清两个不同事物,譬如分清猫和狗、分清四季之不同等)。至于论辩,对于幼儿来说,则太过艰难。

有人觉得,较高级的动物也应该具有语言,譬如狼群,否则它们如何完成群体性的围猎?因此觉得动物与人之间没有深刻的鸿沟,可能只有一个渐变的灰色地带。但如果把语言这四个功能往那里一摆,动物的低级语言和人类的高级语言马上就能区分清楚——再聪明的动物也不会描述事物,遑论争辩了。

尼安德特人是我们现代智人的表亲,他们为何会在与我们的祖先的竞争中失败?现代学者根据尼人留下的骨骸分析,他们的发音器官不如我们智人复杂,这导致他们语言中的音素和音节少且简单,这就使他们的语言无法承担更为复杂的描述和论辩的功能。由是,虽然尼人骨骼粗壮肌肉发达,大脑也和我们不相上下,但其发音器官的缺陷导致其语言功能底下,这可能是他们在竞争中失利的重要原因。

由此令我联想到特色社会的巨婴现象。我们都有共同的感觉,从义和团到红卫兵,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语言能力不强,骂街能力超强。骂街属于语言中的表达与交流,与描述和论辩关系不大。比较典型的是文革中的一首“革命歌曲”《文化大革命就是好》。为何文革好呢?这应该是描述加上论辩。但是文革不兴这一套,因此整首歌曲充满了“就是好、就是好”的叫嚣。

进入21世纪,我们把缺乏语言高级功能的族群称作“巨婴”。那些在网络上“力拔山气盖世”的巨婴往往是义愤压倒理性,以情绪代替意见。义愤与理性的区别比较明显,这里就不说了;分不清情绪和意见,则是许多人的毛病。情绪的宣泄,哪怕辞藻华丽,也是语言的低级功能;而意见,也就是观点,则需要语言的高级功能,这就是描述和论辩。

你不掌握充分的资料,如何能完成对事物的客观描述?没有多种的学术工具,缺乏逻辑学的训练,更不可能胜任针锋相对而又条清缕析的论辩。

《商君书》要求统治者对受治者要“弱民”“愚民”。如何做到这一点?我以为语言的训练是一个重要途径。要从娃娃抓起,使他们自幼满足于“厉害了“ 、”崛起了”这些情绪化语言。记叙文当然要学会,议论文则应取消。否则一个个油嘴滑舌、巧言令色的,长大了不好管。

以上是一点不成熟的联想,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启发。

2018-6-29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